课改进行时之:
茅台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纪实
2025年6月,茅台学院通识教育学院的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试讲课堂里,杨蔚老师正在试讲《中国文化翻译入门》,课堂上还围绕《四六级翻译真题详解及应试策略》、等课程展开小组研讨,教师结合实时数据反馈精准点拨。这是我院近年来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一个日常场景。从“传统讲授”到“线上线下融合”,从“基础教学”到“素养提升”,通识教育学院大学英语教研室以改革为笔,书写着新时代大学通识教育外语课程教学生动篇章。
改革溯源:以需求为导向,锚定“跨学科融合”方向
茅台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前身为公共基础教学部,2025年4月更名为通识教育学院,旨在推动通识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大学英语教研室承担全校各专业本科生《大学英语》《大学日语》教学任务,现有专任教师21人(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纲领,结合学校“德才兼备、承创并举、酿理通融、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聚焦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与国际视野拓展,探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路径。
改革实践:以创新为引擎,激活课堂活力
“我们的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以问题为导向,用技术赋能教学。”3月,英语教研室完成《大学英语课程及格率整改报告》。报告聚焦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课程难度与广度设置,教学结构与安排优化,教师教学方法与课后指导以及反馈机制与督促体系。针对问题提出了多项改革措施: 实施分层教学与个性化辅导,优化课时分配与教学内容、 增强课程吸引力与教学管理、加强线上学习监管与激励机制建设,强化教师培训与学术交流,完善考核标准与管理流程以及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以推动持续改进。教研室将重点推进语言学习与专业、文化深度融合,结合人工智能为语言教育赋能。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改革支撑:以科研为抓手,夯实发展根基
教学与科研的“双向奔赴”,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在过去的一年中,教研室的老师们指导学生获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国家级铜奖,外研社国才杯英语组国际传播综合能力赛项省级金奖、互联网创新大赛省级二等奖、第五届外教社词达人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能力大赛省级二等奖,第一届外教社杯贵州省高校跨文化能力大赛省级三等奖等等。老师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探索:完成和在研四项教学改革项目,一项科研项目,发表教学改革论文三篇,科研论文七篇,形成了“以赛促教、以教带研”的良性循环。此外,教研室还通过“特聘引领、专兼结合”策略优化师资结构,鼓励教师参与教师教学竞赛,获贵州省青教赛优秀奖一项,教师队伍教学能力持续提升。
改革延伸:以交流为纽带,拓宽育人视野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4月,英语教研室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了关于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近600份。调研内容涵盖学生对小班教学的认同度,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满意度等,调研结果与现有教育研究文献相符,为后续改革举措提供了重要依据。
开门办学,主动调研,2025年5月,通识教育学院组织大学英语教研室骨干教师赴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移通学院、遵义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等高校调研交流,围绕英语教学改革,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等主题展开探讨。调研交流让我们接触到更前沿的教学理念,也为下一步将‘茅台文化’‘酒产业’等元素融入英语教学提供了思路。目前,教研室正着手开发酒文化相关英语等特色选修课程,推动语言学习与地方产业、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通识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聚焦“小、精、高、特、开”办学策略,进一步优化“线上线下混合+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注入更强劲的外语力量。
改革只有进行时,为深入贯彻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精神,全面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与育人水平,通识教育学院将持续推进系列课程改革举措,通过对标先进高校经验,进一步明确我校大学英语改革方向,找准教学需求与课程定位调整,坚持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实现良好改革目标。撰稿(图片):何阳 石英
一审:程体壕
二审:胡玉智
三审:喻仕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