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学单位/食品工程学院/新闻公告

食品工程学院教师在中国科学院 1区Top期刊发表大曲相关研究成果
2025-03-28 12:00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食品工程学院母雨副教授(第一作者)、喻仕瑞教授、张春林教授(通讯作者)等在SCI 1区Top期刊《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发表题为“Unveiling the metabolic heterogeneity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in Chinese typical Daqu based on Qu-omics”的研究性论文。研究得到贵州省科技厅青年引导项目 (Qiankehe Jichu [2024] Youth 196, 197)、贵州省教育厅青年人才成长项目(Qianjiaoji [2024] 265)、茅台学院酒产业研究院项目(MTXYJCY003)、遵义市大数据局-茅台学院市校联合项目(ZSKHHZ [2021] 308)及茅台学院高层次人才启动项目等项目支持(mygccrc [2022] 005)。

图形用户界面, 文本, 应用程序, 电子邮件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大曲的代谢特性是影响白酒感官属性的关键因素。然而,大曲代谢谱形成机制,尤其是与功能菌种的关系,目前仍知之甚少。因此,我们采用曲组学对三种典型大曲(高温大曲、中温大曲和低温大曲)的代谢谱进行了全面分析。风味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表明,中温大曲中挥发性和非挥发性化合物的浓度最高,其次是低温大曲,其酯类、醇类和有机酸含量较高。相比之下,高温大曲具有独特的代谢谱,醛类、酮类、吡嗪类、氨基酸和小肽的含量显著更高。此外,还鉴定出三种大曲之间的 47 种挥发性物质和 26 种非挥发性物质作为差异标志物,包括 2,5-二甲基吡嗪和苯乙醇等香气活性化合物。代谢途径分析表明,大曲的代谢谱与其功能菌种密切相关,且不同顶温大曲的代谢谱差异显著。通过整合宏基因组数据集,重建了与这些代谢物相关的微生物群落,强调了功能细菌在塑造大曲代谢特征方面的潜在作用。具体而言Staphylococcus gallinarum、Brevibacterium intestinavium和 Kroppenstedtia eburnean可能在高温大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Bacillus velezensis/Weissella cibaria和Kosakonia cowanii/Pantoea agglomerans可能分别在中温和低温大曲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些发现增强了我们对中国典型大曲代谢多样性的理解,并为风味调节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撰稿:母  雨

一审:母  雨

二审:袁德志

三审:布如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