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学院现有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校级一流本科专业)以及种子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在校生688人。
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55.5%,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78%,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45%。其中,省级“金师”1人,贵州省千层次创新性人才5人,贵州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1人。2021年获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获2024年度茅台集团“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获批“贵州省酒糟高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发改委)、“贵州省高等学校赤水河流域酿酒废弃物高效循环创新团队”(贵州省教育厅)等省市级科研平台,参与“赤水河中游流域生态系统贵州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建成“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实验室”“环境监测与水质分析实验室”等13个教学科研实验室。
近年来,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20项、市厅级项目50余项、横向项目10余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参与编写相关标准4项。教师科研成果先后荣获贵州省国资委创意奖2项、茅台集团科技创新奖3项。
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贵州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金课”)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获批省级教改项目6项,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近三年教师获省级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学院积极构建“学研相济促成长”学生发展支持体系,聚焦科研训练、双创竞赛、就业指导等维度,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近三年学生参与各级双创赛事300余项,获第七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金奖1项,其他“双创”竞赛国家级二等奖/三等奖5项,省级一等奖7项,省级其他奖项30余项。学生就业去向涵盖酿酒企业、环保企业、环境监测机构与政府事业单位等,年终就业率达90%以上。
学院坚持“党建强院”战略,深入推进“党建+科研”“党建+育人”双融合,打造“赤水丹心”党建品牌。学生党支部2022年获“贵州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4年获”国家级样板党支部建设单位”,积极构建思政元素全过程融入的教育生态。
未来,资源与环境学院将紧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双碳”目标与现代农业战略新需求,聚焦“申硕建设”主线,推进“专业—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布局,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资源环境高水平教育体系。
(数据更新截至2025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