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如酿启新程,青春当歌酝时光。大学怎么学?10月11日,校长于灏洋走上讲台,以一堂精彩的“开学第一课”,在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召唤间,为茅台学院大一新生架起一座精神桥梁,引导他们书写好关于理想、奋斗与成长的青春答卷。
从9月3日天安门广场的庄严典礼,到9月18日划破长空的警报与《731》电影的首映。在厚重的历史叙事中,于灏洋引导同学们深刻理解,这些仪式是为了让青年一代在正视苦难中更加珍视和平,深刻理解他们作为“平视世界的一代”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三维解析“爱国”,赋予传统命题时代新解
围绕“新时代青年的‘爱国答卷’该如何书写”这一核心命题,于灏洋从“何为爱国”“为何爱国”与“何以爱国”三个维度进行了层层深入的阐述。
他将“爱国”解构为情感、认同、责任与理性四个相互交织的层面,从对故土的朴素眷恋,到对国民身份的自觉认同,再到履行公民义务的责任担当,最终升华为对国家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理性精神。他系统梳理了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特别是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现代建设与新时代征程中的磅礴力量。
他强调,今日中国的爱国主义,深植于五千年的文明积淀、近代的艰辛探索、党的奋斗历程与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广大同学必须坚定信念,明辨是非,要励志笃行,矢志报国。
四重叙事交融,勾勒“何以爱国”的实践路径
在“何以爱国”的实践路径上,于灏洋摒弃说教,通过四个维度的生动叙事,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长征精神的在地回响。他深情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四渡赤水”的动人篇章,特别是鲁班场战斗的壮烈与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他将校园所在地“李村”与红军行径之路联系起来,让历史可触可感,激励新生“传好历史的接力棒”。
抗战精神的民族气节。通过杨靖宇、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等撼人心魄的故事,他用生动的讲说展现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淬炼的铮铮铁骨与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让爱国情怀在具体的历史身影中变得无比鲜活。
茅台基因的责任担当。他从创办茅台学院的初心讲起,溯源茅台集团“爱我茅台,为国争光”企业精神中深植的爱国基因。从长征时期的“鱼水情深”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出口创汇”,再到如今兴学助教、反哺社会的卓越实践,生动诠释了茅台这一民族企业的责任担当及其如何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报国行动。
时代坐标的青春航向。最后,于灏洋向新生提出要求,要弘扬爱国主义,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做胸怀家国的奋斗者与逐梦人;要练就过硬本领,积极践行“厚德、博识、善酿、笃行”的校训精神,在实践中锤炼真才实学,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于灏洋总结道,“大学四年,是你们从‘学习者’向‘建设者’转变的关键时期。爱国主义的答卷,没有标准答案,但有共同方向——那就是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用青春的脚步,丈量祖国土地;用奋斗的汗水,书写爱国篇章。”
整场讲座历时两小时,丰赡史料让爱国主义的宏大叙事有了坚实而清晰的肌理,交融情理在史实铺陈中融入了时代之问与青年责任。整堂课既展现出历史的纵深感,又葆有时代的贴近性,让“何以爱国”这一命题,最终落在每一位茅院学子如何立足专业、砥砺前行的青春答卷上。
大一新生、《形势与政策》课程专兼职教师聆听讲课。
图 文 / 编辑 | 陈 成
一 审 | 李利利
二 审 | 敖绍林
三 审 | 陈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