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茅台学院迎来一场思想与文化的深度对话——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广西民族大学原副校长万辅彬应邀来校,为师生带来了关于学科建制化、酿酒文化传承的系列讲座。
首讲:学科建制化——从理念到硕果的漫长征途
“学科建设如同培育一棵参天大树,根系要深,主干要直,枝叶要茂。而学位授予权,就是这棵树开花结果的见证。”万辅彬教授从理论构架娓娓道来,将抽象的学科建制化理论化作可触可感的成长历程。当他讲述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从1983年开设相关课程,到2021年获得博士授权点的38年建制化历程时,台下听众无不屏息凝神。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轴,更是一部学科建设的史诗——从青萍之末到参天大树,期间经历了师资队伍的建设、研究方向的凝练、科研成果的积累、学术平台的搭建、人才培养的完善、社会服务的拓展、文化传承的创新和国际交流的深化。万教授将这八大要素比作支撑学科大厦的八根支柱,缺一不可。
针对茅台学院的实际情况,万辅彬教授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建议。他指出,茅台学院的学科建设应当聚焦“酿酒工程”这一核心,打造“小而精、精而尖、尖而特”的学科生态。“正如茅台酒有其独特的产地、工艺和文化,茅台学院的学科建设也要讲好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他建议通过“双轮驱动”构建师资队伍——既要有一流学术造诣的学者,也要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匠人,并通过深度的产教融合,让学科建设扎根于茅台这片沃土。
再讲:酿酒文化——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如果说第一场讲座是理性的思辨,那么第二场“中国酿酒历史与文化”专题讲座,则是一场感性的文化之旅。
“每一滴酒中,都沉淀着一个时代的风貌。”万辅彬教授以渊博的学识,带领听众穿越时空,从新石器时代的酿酒遗迹,到《齐民要术》中的制曲工艺;从唐代“酒中仙”李白的诗篇,到宋代《北山酒经》的集大成。他不仅梳理了酿酒技术的发展脉络,更揭示了酿酒技艺与社会文明共生共进的深层关联。
当讲述到茅台酿造工艺时,万教授的声音中充满敬意:“茅台酒的酿造,是天、地、人、菌和谐共生的东方智慧结晶。赤水河的水、茅台镇的气候、红缨子高粱、千年传承的工艺,还有那些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微生物群落,共同谱写了一曲酿造的交响乐。”他将茅台酒的感官体验提升到美学境界——“五味调和”不仅是味觉的平衡,更是中国“和合”文化的体现;“以和为贵”不仅是处世哲学,也融入到每一滴茅台酒的酿造过程中。
面对当代酒文化的发展,万辅彬教授寄语在场师生:“我们既要像守护火种一样传承古法酿造技艺的精髓,又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现代科技。”他鼓励师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千年酒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传承不是墨守成规,创新也不是无源之水,要在守正创新中让中国酒文化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两场讲座,一场如严谨的学术图谱,条分缕析,逻辑严密;一场如恢弘的文化长卷,意境深远,韵味悠长。它们共同构筑了一幅学科建设与文化传承相互交融的全景画卷。
秋日的阳光透过梧桐叶隙,空气中飘散着知识与美酒交融的芬芳。这场关于学科建制化与酿酒文化传承的对话虽然暂告段落,但它所激荡起的思想涟漪,将持续在茅台学院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荡漾开来,为这所特色鲜明的学府注入前行的智慧与力量。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茅台学院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教育华章。
各二级学院系主任、学科建设专家库人员,师生代表聆听讲座。
文字 / 编辑:李利利
一审:陈 成
二审:王 攀
三审:陈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