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学单位/通识教育学院/教学科研

通识教育学院带队参加第八届全国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
2025-04-16 09:17 来源:茅台学院 作者:mtxyjcb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通识教育学院带队参加第八届全国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

4月11日-13日,第八届(2025)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暨第六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举行。茅台学院通识教育学院胡玉智、李正波老师作为代表首次参加本次全国联盟会议。

会议以圆桌会议形式召开,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为本次大会致辞;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常务理事会执行主席李猛作大学通识教育联盟2024年度工作报告;随后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讲席教授、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秘书⻓甘阳与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陈春声、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对现目前对大学通识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与通识教育的结合、人文学科的定位与发展进行了探讨与讲解。

  

 此次会议以“艺术、人文与科学:通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包括大会“主论坛演讲”、“大会分论坛报告”和“圆桌讨论”、“中国艺术院校校长论坛”三大版块,聚焦通识教育当前面临的任务和挑战,研讨相关政策与措施,共同推动联盟各地区、各类型高校的合作交流。

各位教育家在论坛中深刻地指出,面对当下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冲击,通识教育应当以价值塑造为引领之帆,以学科融通为探索之径,不仅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与知识的系统传授,更旨在引领他们深入领悟中国与世界的交融、自我与社会的互动。在这样的教育熏陶下,让学生们将逐渐养成深邃的人文情怀、严谨的科学精神、开阔的国际视野以及与人工智能完全不同的个体主观经验。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许江教授在论坛中以《生长者的根》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提出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的智性之学,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不仅是技艺的培养,它更是关于人的感性和品性的性灵之学。这样的艺术教育,是以艺术的经验、审美的经验来开启人心,其核心是文化观,是关于世界的价值观。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孙向晨教授以《艺术教育与研究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为题作主旨发言,他向参会教师分享了复旦美育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动审美、综合创造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优秀艺术作品的了解,对人类文明真善美的体认,核心课程从美学理论,艺术哲学、艺术史、艺木鉴赏、艺术体验等层面构筑了多层次、全链条的艺术教育;围绕通识教育,他强调其中的人格完善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开阔知识视野,认知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并注重可迁移能力。 

中国美术学院牟森教授,以《家庭编年史》课程为例,从学生产出角度出发,通过艺术的方式表现家庭、家族、家乡的连接、连续、连绵,着重思考家庭变迁演化对社会进程的影响。清华大学感知与意识研究中心主任唐克扬教授,从教育空间的自我营造、介入式的教学实践,思考通识课空间作为通识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应针对不同教育对象、教育主体设置不同的教育空间。浙江大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孙凌云,认为大模型改变了知识调用的方式,AI的供给已经成为社会基础设施,面向未来的教育,围绕知识的高级能力和素养愈发重要,需要我们训练学生提出好问题、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音乐学院教授,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杨燕迪围绕AI时代的到来,结合传统人文学科和艺术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重新审思艺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具身性和个人性是人文艺术的核心要义,也是不可替代的价值。同时也提出AI对数据、知识和信息的全方位掌控能力,或可对艺术教育发挥强大的辅助作用。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学部主任李行德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赋能与消能》为题,展开主旨演讲,他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对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延展和增强了人驾驭客观世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人们处理信息的速度,具有明显的赋能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剥夺了人文教育所必须提供的表达和思考训练。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朱菁教授,基于《通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视角,认为通识教育为终身学习的生命价值奠定了基础,帮助学生丰富人生体验、人生感悟,以及更好理解以成长为导向的人生观。

 

 

 

会议的最后,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秘书长甘阳做大会总结报告。他回顾本次大会以“艺术、人文与科学”为主题,意在唤起与会者对高等教育、通识教育价值的再思考,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教会学生善用技术,有“闲暇”时间去体验、感受人文艺术赋予人的美好意义,以完整的人的姿态去面向未来的生活。

茅台学院通识教育学院由原公共基础教学部改革而来,是学校推进学科优化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学院负责全校通识教育课程,涵盖数学、英语、体育、美育等公共基础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跨学科能力注重“人文与科学融合”,通过课程改革和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坚持开放办院,“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注重通专融合,积极推进人文艺术对理工科学子的交叉跨越式浸润,以极致的完满教育、充分的通识教育,为学生搭建综合素质发展的路径。

 

                                                             一审:程体壕

                                                             二审:胡玉智

                                                             三审:喻仕瑞